【兒童心理】平時活潑開朗上課不肯答問題肢體僵硬 拆解選擇性緘默症特徵

兒童健康

發布時間: 2022/05/26 19:07

最後更新: 2022/05/27 13:09

分享:

分享:

選擇性緘默症不會自行痊癒,長遠可誘發抑鬱症。

小朋友平時性格活潑開朗、多鬼主意又有主見,但身處陌生環境卻突然感到異常焦慮、默不作聲,可能患上「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聯同「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簡稱幼聯)」進行了全港首個「香港兒童選擇性緘默症調查」,調查於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期間,成功訪問765名受訪者,當中包括165名本地幼稚園老師,以及600名本地幼稚園家長,調查以實體及網上問卷形式進行。

今次調查結果發現,「選擇性緘默症」(簡稱選緘症)在香港的認知度與宣傳程度甚低,有超過8成幼稚園學童的家長未聞「選緘症」,亦有超過4成的幼稚園教師沒有聽過「選緘症」,而即使有聽過「選緘症」的教師或家長,最主要透過網上資訊獲悉,但從專業途徑接觸過「選緘症」學童的則少之有少。

是次研究旨在了解學童在熟悉及陌生環境時的表現落差,藉此探討本港兒童患「選緘症」的情況,提高社會大眾關注,更重要是研究如何為這群學童提供及早適切的支援。

最新影片推介:

性格反差大 留意「選緘症」特徵

「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創辦人兼會長鄭穎賢姑娘(Ms. Wincy)表示,「選緘症」是焦慮症的一種,患者有正常説話能力,但在特定的情境下突然停頓,變得異常沉默。患者在某些場合例如在家中或與熟悉的家人一起時,能夠如常對話及互動,但在個別社交場合例如在學校面對老師時會表現緊張,甚至影響口語溝通,部分特徵如下:

•    不能與他人對話;
•    只用氣聲或非常細聲說話,有時只能輕聲地說一或兩個字作回應;
•    以點頭或搖頭,面部表情和手勢等代替言語溝通表達;
•    表現害羞、依賴和退縮、迴避目光;
•    當意識到別人注視或接近自己時,突然表現反常;
•    上課時不敢問可否去廁所,因而撒尿;
•    不參與群體活動等

Ms. Wincy分享個人經歷,她小時候正是一名選擇性緘默症患者,然而當時的年代社會對選緘症或者其他焦慮症和情緒病的認知度比現在更低,令到她沒有機會得到適切治療。

她現時任職言語治療師,亦曾經幫助不少患有「選緘症」的兒童改善問題,她強調希望可憑自己的專業及資歷,為社會上有需要的「選緘症」患者提供協助,因而成立全港首個針對「選緘症」人士的非牟利組織 ── 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

不會自行痊癒 長遠可誘發抑鬱症

Ms. Wincy補充,「選緘症」大部分情況不會自行痊癒,沒有處理的「選緘症」可能令情況深化,隨著成長要面對更多有壓力的場合,更可能引發廣場焦慮症,會令患者感到焦慮的事物會變得更廣泛;甚至當遇上加重因素如親人離世等,會令情況更嚴重,長遠而言增加引發其他共病的風險,例如強迫症、抑鬱症等。

調查亦發現,若懷疑有學生患「選緘症」,只有不足6成教師表示會為他們尋求協助;而令他們卻步的最大原因(約佔7成)是認為家長未必願意配合。兒子患上「選緘症」的家長李先生無奈表示:「有舊派的老師明明未聽過選緘症,就說小朋友『大個咗就冇嘢』,更指『小朋友坐定定咪仲好!』」

另一位個案家長Vivian表示,孩子今年6歲,但1歲多時已經開始發現行為問題,讀K1時發現問題越來越明顯,例如不喜歡別人讚,別人拍手讚,會感到不開心,幼稚園入學面試時更加粒聲不出,學校老師原本懷疑專注力不足,但孩子在家中看書可以看一個多甚至兩小時,專注程度應該沒有問題。

不過,老師後來越來越反映他在學校不答問題,而且會出現肢體僵硬的情況,她後來向職業治療師求助調整統感問題,但效果不大,也曾經找過臨床心理學家,最後輾轉間才知道孩子有「選緘症」,經過治療後,孩子現時已經可以自己點餐。

擁有學前教育方面臨床心理學支援豐富經驗的臨床心理學家張展圖博士表示,「移民」是其中一個常見「選緘症」的引發因素,若果孩子本身已經較為容易焦慮,而且對於將移民國家的語言不熟悉,便有更高機會率引發「選緘症」的情況。

責任編輯:鄺嫻